身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早年的他身怀大志,更是带着祖父二人对其“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希冀潜心修学。然而他的一生可谓坎坷不顺,壮志难酬,骆宾王一生的遭际都被清晰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骆宾王的高歌抑或是悲歌都是时代变奏中重要的一部分,做官、罢免、戍边、入狱、起事。他就像他诗作中的那只白鹅,然污泥难染其白,恶波亦难阻其浮,骆宾王始终以他那副傲骨所高昂着的脖颈向着无际的天空发出嘹亮而又振奋的高歌。他的心境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充满了躁动,目睹了武氏的残酷的骆宾王,满怀着一腔愤慨加入了征讨武氏的大军之中。
骆宾王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之他诗作的天赋使他自小有“江南神童”的美誉。年少求学时的骆宾王也颇为不顺,在其学业蒸蒸日上之时,其父的去世使他停学守孝,期满后他好不容易以乡供的身份进京应试,然时风腐敝,学识精博的骆宾王竟然名落孙山,这对他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骆宾王第一次体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冷酷无情,这使他自此以更为务实的良好的态度去潜心于书海,闭门苦读。正因为此他终在几年之后出仕于长安,但是他处事刚正不阿的品性使他遭人排挤,最终也难逃罢官厄运。随后在道王府生活的3年是骆宾王倍感舒心爽意的日子,因受李元庆赏识有了“自叙所能”的机会,但是此时的骆宾王深感宦海浑浊,于是回到兖州自谋生计。几年后因迫于生计,他便开始了又一轮多灾多难的仕途生涯。年近半百的他再度跻身长安更希望平静度日,然天不遂人愿,就在他对策入选的第3年,他再一次被罢去官职。鉴于上次罢官隐居的生活落魄,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开始了从军边塞的生活,本想告捷回京后能有所提携,没想到“十年不调诬赃下狱”。他的一生因家境的窘迫而不得不忍气吞声一再地求仕,一再出仕又使他接连受挫,得源于官场上的失意,骆宾王便把他自己的志趣集中于诗歌的创作上面。这使骆宾王的文坛声誉达到顶峰。面对着李唐天下被一个女人所掠夺,他的心如刀割,但依旧逃不了扬州起事兵败逃亡的惨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