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没有这样的一些“果敢”和“犯颜”,恐怕就没有以后曾国藩的显赫腾达及功成名就,也就不会为人们所称道了。因此文化大师郭沫若说:“因当惧而惧,不失为勇者,因当勇而勇,不失为智者。”
六、事上心法:进退有度,适可而止(2)
曾国藩事上绝学
在曾国藩的处世经中,人们都知道他处处以小心谨慎、谦忍退让、委屈求全作为准则,而往往不知道他的处事之道中也有另外的重要一条,那就是“敢”字,就是“勇毅”。他的“敢”、“勇毅”虽然体现并不算多,却往往用的适时、适机,对以后的成败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进退有度,适可而止
李鸿章为了坚持正确意见,竟然敢于顶撞自己的老师。墨不恕这也是曾国藩影响的结果,说明在曾国藩的指教下,正在逐步成熟起来。正如吴汝纶后来所总结的:“曾国藩前后幕僚,多知名人士,其能正义是非者,李鸿章一人而已。”
在曾国藩的幕府中,李鸿章是首屈一指的人才。曾国藩的奏疏,大多是李鸿章起草的,其中严劾安徽巡抚翁同书一节,最得曾国藩欣赏。当时翁同书对练首苗沛霖的处置失常,以致激成大变,翁本人又在定远失守之时弃城逃走,没有尽到封疆大吏的守土之责。对此,曾国藩十分愤慨,打算上疏严劾。翁同书是前任大学士、同治皇帝的老师翁心存的儿子,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加上门生弟子布满朝列,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弄不好就会激化矛盾。究竟如何措辞才能使朝廷决心破除情面,依法严惩,而朝中大臣又无法利用皇帝与翁心存之间的关系,来为翁同书说情,实在很费了一番脑筋。李鸿章代拟一稿,曾国藩看后,觉得文意极为周密,字正词严,有理有据,使皇帝无法徇情曲庇。曾国藩看了之后,大为欣赏,当即采用此稿人奏,不久,翁同书就被奉旨革职拿问,充军新疆,最后死在了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