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来源:党啸林(北京市第一五四中学)
在上面案例中,班主任很巧妙地用收作业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规则、制定规则。班主任让学生看到没有规则导致的低效行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制定收作业的规则,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规则对日常生活的积极意义。当学生明确了规则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根据校规制定班规。制定班规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习校规的过程。
[案例3-12]
2010年9月,我告别了相处3年的激情六班,接手了一个新班——高一(1)班,我将带领这批学生走过新一轮的高中生活。
刚开学,学校就要求每个班级制定“班级公约”,但我们的班级公约拖了20天才出台。
“班级公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班级文化应该是在学校和班主任的正确引领之下,在班级运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而不是为了文化而文化,更不是先有了“文化”,再用“文化”去套某个班级。所以,我本来还想等一等,让班级发展一段时间再说,但是学校的工作可不等人,我们必须赶在交稿截止日前把“班级公约”写好。
我带班不搞一言堂,凡事喜欢和学生一起商量,发动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关于“班级公约”,我的理解是:既然是公约,那就是大家共同约定、共同遵守的事,必须全员参与。于是,我向全班学生征集公约条款和内容,让每个人都为班级公约添砖加瓦。很快,学生的建议交上来了,有的详细,有的简单,体裁也五花八门。我也不管这许多,反正人人都为这个事情做了思考就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