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中最先去美国留学的是容闳。他1847年去马萨诸塞州,在一所学校里学习。1850年进入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回国。从此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留学生政策。1871年在容闳的建议下,上海设立了留美学生预备学校(美国留学生预备学校),次年开始至1875年,以13、14岁为中心,年龄限制在10~16岁之间的少年,每年30名,共计120人,派往美国,攻读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船政和军政。可是学生的生活状态渐渐美国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限制,特别是迫于那些唯恐失去了传统价值观的保守势力的压力,清政府于1881年采取措施,要求所有留学生回国,这就使得派遣留学生的政策受挫。再度开始赴美留学是在20世纪初,义和团爆发是清政府重新改变政策的一个转折点。[134]
20世纪初的中国,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经过中法战争(1884年)、中日战争(1894年)和义和团事件都败给各国列强,沦为半殖民地,这一过程,迫使清政府为维持、强化自己的体制而采取了培养人才的政策。1901年形式上废止了八股文,实行以实用为主的科举制,1904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设立新式学堂和1905年废止科举制度等,都是改变政策的象征。而且这个改革带有强烈的日本近代化意识,在教育制度里强调“规范”,在“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的“立学总义章第一”[135]里有如下的记载: